医疗数据与医疗求职招聘困境
医术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的,
爱人与爱技术是并行的
——希波克拉底
约公元前460年—370年
3月30日,是医师节(National Doctor’s Day),是美国麻醉医生Crawford Long 为一位需要颈部肿块切除的患者成功实施了第一例乙醚全麻手术的纪念日。患者通常在这一天给自己的医生送上一枝红色康乃馨,以表示对医生的感谢。我们不想在节日或者纪念日跟风,严肃而专业的职业仪式感,日复一日的努力工作,努力认识事物的本质,我们试图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法。
在乙醚发现并被使用之前,外科手术绝对不是什么文明的事情。毫不夸张的说,麻醉技术的进步推动着医学文明进程的进步。
我们的医疗进步也举世瞩目。有关负责人表示,中国医疗服务总量位居世界之首,医疗质量和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医疗质量和可及性进步幅度位居全球前列。但光辉门面的背后,压力却随之而来,从各大医疗求职招聘平台数据来看,招聘信息的数据量远大于求职者投递简历的数据量。医生成长周期长,学科间协同性强。反应到现实工作中,医务人员都太忙了!
医务人员有多忙呢?
忙得不敢喝水、因为喝水浪费时间; 喝了水又得上厕所,也是浪费时间。
居然有的人会觉得既然白天那么忙,那我晚上去。其实夜诊的情况也不乐观,从晚上去等候到第二天早上看诊情况的比比皆是。那些常上夜班的医疗同行状态,突然见到,可能会被对方的肩宽体胖吓一跳。这还是同桌的你吗?
胖,是因为忙。但忙的结果,不仅仅是胖。
几年前,某市医院体检中心评估了该市上班族的肥胖率,超过10%。而医院内部职工体检报告则显示,本院职工肥胖发生率为23.6%!根据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长沙、南京、西安、成都等医院进行的问卷调查及新媒体的网络调查数据显示,在参与调查的2183名医生中,近八成医务人员每天的工作时间达到8—12小时,67%的人曾连续工作超过36小时。更令人揪心的是,83%的医生称同事中有人患了癌症,37%的人周围有同事猝死。
职场状态是揪心的,身体是疲倦的,求职招聘工作是困难的。近些年来,不仅仅是医疗单位使出浑身解数来招人,医务人员也从未停止过探索优化职业处境。下图是我们曾经的小渔村前两天的场景。
下面开始上数据,然后一起努力试图找出点客观规律。
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年末卫生技术人员950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358万人,注册护士412万人。2018年全年总诊疗人次84.2亿人次,出院人数2.6亿人。
相比于2017年,卫生技术人员增加59万人,医师、护士分别增加23万人、33万人,分别增长6.87%,8.71%。总诊疗人次、出院人数分别增加3.2亿人次、0.2亿人,分别增长3.95%、8.33%。
数据非常有喜感,看上去供给服务的人数增加了,群众看病应该更方便了,医务人员的工作轻松了。持有这样天真想法的孩子,只能默默的祝福你好运。
进入数据分析环节,敲黑板:
先来分析第一点。
卫生技术人员是指在乡镇卫生院从事医疗、护理、药剂、预防保健及其他相关卫生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有没有点觉得坡度突然变了。
继续细分之后再细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护人员中的医师包含了执业医师和助理医师。其执业条款规定如下:
执业规则 第三十条 执业助理医师应当在执业医师的指导下,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按照其执业类别执业。在乡、民族乡、镇的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工作的执业助理医师,可以根据医疗诊治 的情况和需要,独立从事一般的执业活动。
在某些不非主流的国家,助理医师其实没有进入医师统计口径。
再回忆一下统计口径表述:卫生技术人员增加59万人。如下图:
第二
因为城乡基础医疗服务质量的差距,大医院摩肩擦踵,小比例的医师服务了大部分的患者; 基层医疗机构门可罗雀,这里有被平均的一部分。
基层医疗机构的很多工作是公共卫生和基础医疗服务。大家感到头疼到声嘶力竭的重症,疑难杂症,在有能力的前提下,这些工作只能往上转移。这极其符合二八定律,2%的人干着98%的工作,刚好你是中流砥柱,那就硬扛。
第三
并不是所有的医师都在临床一线。在不少医疗机构,有一部分虽然已经分流在行政、后勤、相关事业或机关部门,当然也有病退、休假、转行但依旧被统计为医疗技术人员。
第四
因为医师内部分工的差异,学科之间不是简单的岗位替代。刚入职的医师也存在不能马上独立出门诊,立刻上台做手术等现实问题。规培进修等医师在服务患者的质量上也有一定限制,类似这些医疗技术人员也在被平均之列。
最后
广大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质量和要求日益增长,对每位医师的要求越来越高,病历越写越复杂,论文、科研任务越来越多,与患者及家属签订的协议与沟通越来越难,各类学术会议还要参加,升职称、迎检查、备考试、做科普……这样的境况下,工作量骤增。
根据各种非主流的方法统计表述,缺口如下:
麻醉科:截至2015年,我国有麻醉医生75233人,每万人拥有麻醉医生0.5人,而美国是每万人拥有2.5名麻醉专业人员,英国则是2.8名。如果按照欧美每万人需要2.5个麻醉医生的标准,中国至少还应该配备33万名麻醉医生。
儿科:全国儿科医生有6万多人,缺口达20万左右。
病理科:病理医生素有“医生的医生”之称,但我国目前病理医生缺口高达10万。
精神科:根据2015年的数据显示,全国精神科医生数量有2万多名,平均每10万人口有1.49名精神科医生。
全科医生:中国目前全科医生数量为17万人,缺口达到18万人。
繁忙,痛苦。
最容易忍受的痛苦是别人的痛苦,中国医师以占世界卫生总支出1%的比例,为占世界22%的人口提供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他们常年超负荷工作,他们中约50%的人,工作日平均与家人相处时间不足2小时,仅3%有“双休日”,他们是生命的最后守护者。
再回首,看看招聘端,医疗机构的增加情况如下图:
人呢?
有没有医生上班?是不是很难招聘,接下来的学科建设,学术建设,很难几天、几个月弄好吧。很多人总是来说什么什么证件我要一个月弄好,多少钱?要做个宇宙级的医疗机构,万邦来朝。OK,梦想可以继续,建设还是得搞,资本蜂拥而至,奋不顾身投入医疗工作热情如火又如火如荼。。。。。。
总之,招聘医护人员依旧是困难的,而且,无论创业还是跳槽,想去优化职业环境也是不容易的。我们只能尽己之能,一步步的去优化、去进步。一向谨慎行事的医护同行总会担心辞职后会不会过得更差,也有少数雄心勃勃的人大肆举债,以求一夜暴富。在此,希望上面的数据梳理能为东突西击寻找突破中的同行提供点招聘人员的数据定位。另,对于广大医护同行而言,与其在无尽的病例中复制粘贴,各种表格中报效青春,希望您能立刻提笔做下人生规划以及确立3-5年后的目标。行动需要从现在开始、从身边开始、从小事开始。真的非常重要,否则10年以后你还是只会复制粘贴写病例,填表格、出报告、开化验单,表面上是个知识分子,实际上已基本脱离对社会、对环境真实运行规律的认知,知识体系的反噬将自己彻底束缚。
也算求仁得仁吧。
医务人员职业发展,医疗人才招聘方案,医政服务咨询,劳务派遣及医护人员多点执业等需求。
请在公共号回复绑定并添加管理员微信咨询,谢谢!
卫生人才网手机3 |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